謹以此篇,獻給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的老同學——辛健彤。
應健彤同學之托,她自1973年高中畢業后,46年未回母校,很想了解母校的變化。于是本人在2019.04.21.下午(陰),重游母校,拍得這些照片并制作成相冊,以饗讀者。
萬載中學,是江西省重點中學;始建于1907年(清光緒33年),前身為龍河書院和龍河中學堂。1936年奉江西省政府令,將龍河中學、東洲初級職業中學合并為“萬載縣初級中學”。1943年,增設高中,改稱為“江西省萬載中學”。近百年來,更改校名10次,遷移校址6次;新中國成立以后,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,古老的萬載中學乘國家發展的東風,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;2007年的百年校慶,更加展現了萬載中學的歷史風韻;2010年,萬載中學正式更名為“萬載第一中學”。
學校現有教職工337人,其中碩士研究生24人,高級教師121人;全國優秀教師2人,全國“五一”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……;學校多次被評為“江西省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示范學校”,“江西省園林化學校”,“省級文明單位”稱號,2017年被評為首屆“江西省文明校園”;目前有在校學生7千余人,共101個教學班。
當我們回顧母校所走過的艱辛歷程,見證著今天家鄉名校的輝煌變化,無不為之喜悅、欣慰!更為未來的發展充滿希望!
學校正門(東),2007年百年校慶時啟用。
“江西省萬載中學”的校名,為杜平將軍所書。
校門口。

校內廣場。
孔子像。
學校“行政樓”。
行政樓大廳。
大廳里的贈品。

學校教學樓。
    
這“龍河苑”三棟教學樓的位置,是原大禮堂東側的操場。
學校室內體育館。
學校圖書館(新)。
校史展覽廳。
學校食堂。
 
學校運動場,73年我們離校時開始新建。
學校籃球場,是靠河邊的原操場;旁邊現在的學生宿舍地址,就是當年一層平房的教工宿舍(林連長、柯懷志等老師曾居住的地方)。
操場上邊一廣場。
這棟樓的地址,就是原來的學校食堂和化學實驗室所在地。
這棟學生宿舍樓前方,就是原來的老校址,老校門。

這棟學生宿舍所在地,就是原來的初中部教室,和部分教師宿舍(羅育群、徐春庭等老師)。
原來往食堂,化學實驗室,老校門……的路。

原學生宿舍所在地(水庫沖),現在是學生的電化教室。
 
水庫沖,現改造成小景區。


水庫沖口,建成為室外乒乓球場地。

藝術樓,也就是“行政樓”(正面寫著“行政樓”,后面寫著“藝術樓”),就是原來“馬棚”的位置。

學校實驗樓,原址是當年的大禮堂,現在是化學、物理實驗樓。

實驗樓后面,就是我們當年讀高中的教學樓(二樓)。
杜平將軍為母校的題詞。

我們當年就讀的高中教學樓,現為校學生會、團委、……的辦公樓。

樓東側,增加了上二樓的扶梯。

教學樓旁邊的“圖書館”,現在是藝術生的教室。

在整個萬中校內,73年以前的樓房僅存這二棟。

六七屆初三(一)班同學們捐贈的“紅豆杉”樹。
 
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建成的校門(南),現已關閉。

南校門內這棟樓,就是我們畢業前勞動時挖的地基。原來是學校的行政樓,現改為學校單身教師的宿舍樓。
 
這個校門(西),是2018年新建的,校門右側是我們那時候的老校門地址;校門內的幾棟學生宿舍樓,也就是當年的老校址。

近幾年,從原“萬載酒廠”(遠方高樓處)至“鵬程橋”,沿錦江河修建了一條寬闊的柏油路,并筑成了護河堤。
 
學生時代,曾經在這河里游泳、戲水。河對面就是江口村的李子園,很多同學曾經游到對岸偷摘李子吃。

在“鵬程橋”上游幾十米處,新建了“鵬程二橋”。
  
古老的“鵬程橋”(1755年竣工),為縣級文物單位;有“鵬程萬里”之意,正合千萬學子的追求!緊鄰萬中,也是學子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,相信在萬中求學的莘莘學子都曾游覽過此橋。

破舊的“鵬程橋”,50多年的老“渡槽”,已成為古建筑。將深深地銘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里,同樣也會銘刻在歷屆萬中學子們的記憶里!

|